释放数据要素叠加倍增效应

发布时间:2024-06-04 17:48:24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释放数据要素叠加倍增效应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要充分发挥其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推进数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步伐加快,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全国数据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人工智能、5G、6G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网、算、数、智共同构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问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自学认为,网络与算力是顶层的数字基础设施,万物互联产生海量数据,拉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及算力的持续增长。大数据、大模型属于中间层的数字基础设施,在不断创新突破的同时呈现了互相结合、多模融合的特点。未来,中兴通讯将持续强化底层核心技术,加快向“连接+算力”拓展。

对此,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抱有相同观点:“通用大模型底座决定了行业和专业模型的能力和水平,要打造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关键要素缺一不可。”

今年4月份,讯飞星火V3.5发布长文本、长图文、长语音大模型,不仅能够快速学习海量文本、图文资料、会议录音,还能在各种行业场景中给出专业、准确的回答。“我们将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和集群联动,弥补在单个芯片和单卡上的劣势,努力在算力上不被甩开。”刘庆峰说。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算力基础设施发生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其分布由就近部署向“东中西”泛在部署转变,算力层级由集中式向“云边端”立体式转变,算力架构由以通算为主向“通智超量”异构形态转变。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提供丰富多样、无所不在的算力服务,有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要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提升数字中国建设质效,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数字化支撑。”刘烈宏说。

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数据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的重要抓手,既需要数据产权、登记制度的支撑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的推动,也需要数据应用场景的牵引。《报告》显示,2023年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数据要素生产总量达2.85ZB,同比增长22.44%。

“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推进构建权责清晰、流转顺畅、作用明显、安全有序的数据开发利用氛围,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刘烈宏说。

在中国电子副总经理陆志鹏看来,数据要素化是数据资产化的实现路径,中国电子定义数据元件,破解了数据确权、估值、定价、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难题,还可作为数据流通标的物,形成完善的数据资产体系。作为稳定的数据要素形态,数据元件不仅具备安全属性、价值属性和品质属性,在实现数据的风险隔离与安全管控的同时,还可提升数据价值密度,实现数据资源的产品化流通和规模化应用。中国电子携手德阳开展的数据资产化实践证明,数据元件是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支点,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模式得以实现,撬动数据资源巨大市场价值。

公共数据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对于赋能现代化治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电子云数据运营业务部总经理宋超介绍,中国电子云数据港通过公共数据运营平台、数据资产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数据授权合作,打造安全合规体系和可信开发环境,保障数据在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形成数据价值对外输出。此外,通过链接数交所、产业企业、政府等需求端,以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为核心,发挥自身跨行业认知能力优势和生态联动优势,持续服务各类数据需求。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副董事长、总经理庞松涛表示,在数据开发运营方面,浪潮云洲以数据为驱动,依托工业互联网、行业数据空间、区域数据空间等能力,打造数据资源入表、数据价值全流程服务、数据运营管理平台、数据金融服务等数据价值化场景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授信贷款、数据产品交易、数据知识产权价值化,目前已先后为浪潮集团内部、南京市鼓楼高新科技发展集团等企业完成数据资源价值化服务,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筑牢数据安全底座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拓展空间,统筹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安全,正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数据安全是保障数据要素市场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实验室主任吴建平指出,要提升安全的技术保障水平,在数据要素流通各环节交叉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发展可信的数据空间,为数据要素流动安全合规提供技术支撑。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同样认为,数据要素要“用得好”,关键是“流得动”。蚂蚁正在探索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提供普惠的隐私计算服务,包括一套端到端的数据安全保障,通过全链路密态、实时风控确保数据安全;一个隐私计算云服务平台,让企业像购买云服务一样购买隐私计算服务,解决易用性问题。

“过去农业数字化程度低,难以满足银行授信风控要求,难以获得信贷支持。”井贤栋介绍,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发起“农户秒贷”项目,通过蚂蚁集团隐私计算技术,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实时分析,掌握农户经营情况,手机一点就能“秒贷秒批、随借随还”。

在峰会期间举办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上,如何保障金融数据安全成为关注焦点。数字安全赛道评委、北京市特聘专家杨晓静是多项大数据专利的发明人,她表示,比赛中多名选手从金融数据分类分级、跨境数据流动监控、支付数据个人信息共享“最小必要”原则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行业的具体实践。

“以证券行业为例,其数字转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但此前并没有统一标准规定哪些数据可以汇集和共享,《证券期货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引》出台后,机构就可以‘安全用数’,这有利于扩展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杨晓静说。

“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要‘发展为先、安全护航’。”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面对复杂的数据共享、开放、开发利用到交易的流转过程,既要防止全局性的数据勒索和泄露,又要对重要数据和关键环节实施动态和适度的安全防护,通过识别关键场景和环节,实施分阶段的精准和动态防护。要加快打造数据流通安全合规体系,为数据资源化、要素化、产品化等环节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围绕数据要素流通活动、平台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安全防护,利用管理和监督手段,确保体系有效运作。(记者 李芃达 黄鑫)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