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常伴山村娃

发布时间:2024-06-04 15:25:44 来源: sp20240604

  支教老师带着留守儿童开展户外写生(资料图片)。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供图

  衡山下,校舍间,童声清亮,余音回荡。

  这里是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黄竹小学。趁着课余时间,学校师生和来自衡阳技师学院的支教老师,开始了自创情景剧《有我  少年》的又一次排练。5月30日,这群山村娃将首次登上衡阳市“艺术童伴”主题展演的舞台。

  自2020年开始,衡阳市发起“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帮助乡村学校解决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3年多时间惠及乡村学校180余所、留守儿童4.8万余名。

  让艺术常伴山村娃,为的是啥?改变了啥?

  到乡间播撒艺术的“种子”

  位于衡阳市祁东县官家嘴镇的启航学校,四面青山环绕,留守儿童数量占全校学生的八成多。

  靠什么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启航学校创始人陈亮伟组建起校园合唱团,邀请校外专家辅导培训。没想到,惊喜接踵而至——

  2020年10月,国家大剧院,启航学校合唱团在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中献唱《夜空中最亮的星》;2021年2月,央视春晚,4名启航学校合唱团成员参与演唱《明天会更好》……这支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合唱团,接连站上一个又一个舞台。老师和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增加了艺术素养,还收获了自信与欢乐。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可否从启航学校的探索中得到启发?

  2020年11月,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相关市直部门共同发起“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让一所学校的“艺术童伴”变成更多乡村学校的“艺术常伴”。

  组织乡村学校、结对学校、帮扶文明单位三方签订结对帮扶意向书,举办主题展演……衡阳市、县两级分别将“艺术童伴”关爱工程纳入工作总体规划,给予专项经费保障,数以千计的支教老师、志愿者从城市奔赴农村,到乡间播撒艺术的“种子”。

  “通过驻衡高校或市县文明校园、文明单位与乡村学校‘二对一’结对帮扶,衡阳市帮助乡村学校解决体艺类教育相关问题,用艺术为留守儿童筑起一个‘心灵港湾’。”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谭春兰说。

  结对学校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

  早上8点,衡阳市第八中学音乐老师赵峰又一次驾车出发,目的地是衡阳县金溪中学,往返车程大约需要4个小时。过去3年多,赵峰和同事们每周至少去一次,风雨无阻。

  很难想象,仅有354名学生的金溪中学,如今开办了29个兴趣班,涉及合唱、舞蹈、排球、美术、朗诵等多个文体领域。

  作为衡阳市第一批参与“艺术童伴”的支教老师,赵峰从来没有把支教当作工作之外的负担。“偏远的乡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普遍稀缺。像画画、舞蹈、乐器演奏这些城里孩子比较常见的课程,山村孩子却很少接触。”他说,“看到孩子们渴盼的眼神,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对学校每个月开展不少于1次义务支教活动,指导帮助乡村学校打造至少1—2个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特色项目。

  衡阳市第八中学每周组织支教2次,一次有4名教师参加,每年的支教活动次数是正常要求的10倍。“只要你要,只要我有。”衡阳市第八中学党委书记宁中平说,“按要求我们只需要打造1—2个特色项目就行了,但是支教过程中,不论是艺术、体育,还是文化课程,我们都倾其所能。”

  选派最优秀的体艺支教老师,量身制定帮扶方案。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文艺方面的师资特长,结对帮扶了5所学校。3年来,学校开展送教150余次,参与人员470余人次。“结对学校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该校党委书记李来清说。

  艺术不仅激发活力,也浸润心灵

  2009年出生的易梦诊,是金溪中学初二学生。从小就爱唱歌的她,因家庭条件限制,鲜有机会接受音乐专业培训。“我常常一个人跟着电视或者手机视频唱歌。有时也会想,如果能有专业老师教我,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易梦诊说。

  “幸福”如愿而至。随着衡阳市第八中学支教老师们的到来,学校组建起合唱团,易梦诊成为合唱团成员。2023年衡阳县举办合唱比赛,31所学校同台竞技,金溪中学合唱团拿到了第一名。

  艺术带来了变化,不仅激发活力,也浸润心灵。

  祁东县新岭小学,孩子们跳完一曲《春三月》,向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收获。“快乐”“自信”“梦想”……一声声响亮的回答背后,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新岭小学语文老师邓娇,因为热爱舞蹈,平时也兼任学校舞蹈老师。日常陪伴中,她感受着舞蹈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刚来学校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沉默寡言。艺术教育就像是一颗种子,这些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受益的还有乡村学校的老师们。课前熟悉课件,课中一同上课,课后随时咨询——作为支教老师的“助教”,老师们也在教学中成长。

  南岳区金月完全小学舞蹈队前指导教师李丹莉并非科班出身,只在读书时上过舞蹈兴趣班,“以前教学生跳舞,我在台上跳,学生在下面模仿。跟着支教老师学习后,我如今知道一门专业的、受学生欢迎的舞蹈课要怎么上了”。

  去年3月,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开启第二个“三年计划”。“希望在乡村学校的师生心里持续播下艺术的‘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和变化。”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玉梅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1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