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网络+教育”带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04 15:11:08 来源: sp20240604

进得了“朋友圈”,才融得进“思想圈”

在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很多指导员业余时间都喜欢刷微信朋友圈。

休息时,某机务中队王指导员第一件事就是依次打开微信、QQ、微博浏览官兵的“网络动态”,有时周末还要和官兵一起在游戏中“绝地求生”。

“不仅要搞好课堂正面灌输教育、组织日常群众性文体活动,还要从网络信息的点点滴滴中获知官兵思想动态,找到做思想工作的点。”谈及于此,王指导员想到那件“给他好好上一课”的事。

去年3月,细心的王指导员发现大学生士兵陈超的工作状态突然一落千丈。面对干部骨干的关心,陈超的答复是“最近没休息好”。

第二天,一名骨干无意间在陈超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了端倪——“万能的朋友圈,谁有办法能帮忙消除征信影响?”

用网安全,一直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王指导员急忙找来陈超了解情况。

原来,陈超接到自称某电商客服的电话,告诉他在校读书期间办理的校园贷没有及时注销,为了避免影响征信,必须抓紧汇款到指定账户验资。此时,陈超还在为凑齐钱款而苦恼。

“幸亏发现及时,否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这不仅体现出陈超本人反网诈意识的不足,也反映出我们日常教育的缺失。”在队务会上,王指导员作出深刻反思:“现在带兵人抓经常性思想工作,不能只关注线下,更要盯住网上‘战场’。”

一些战士入网比入伍早、网龄比兵龄长,遇事不愿向干部骨干倾诉,却喜欢跟网友分享。这也让不少基层一线带兵人感慨:“过去我们‘吃饭看饭量、睡觉看睡相’就能发现问题苗头,如今,还要加上‘打游戏时看状态、朋友圈里看评论’。”

“不少年轻官兵‘线下沉默寡言、线上发帖晒圈’,关注官兵网络平台账号动态,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手段。”不少连队主官都赞同这样的观点。

一名指导员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要让‘朋友圈’成为保护官兵的‘保护伞’,不能让‘朋友圈’成为盯着官兵的‘监视器’。只有避免上纲上线、小题大做,才能让官兵畅所欲言。”

“用好‘朋友圈’,秘诀在于‘做好朋友’。”工作中,这名指导员往往以朋友的身份了解官兵思想动态,同样以朋友的身份做官兵的思想工作——下士蒋龙辉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光环都是别人的”,这名指导员联想到某任务官兵受到连队集体表扬但没有一一点到,便在连队晚点名时肯定了蒋龙辉的工作表现,鼓励他继续刻苦训练、争得荣誉;中士邢政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段歌词:“孤单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 这名指导员了解到邢政在电话中与女朋友吵架了,便拉着他排解负面情绪,帮他出谋划策……

“进得了‘朋友圈’,才融得进‘思想圈’。”对此,机务大队王教导员有着应对“网住代”的“独家秘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掌握官兵活思想。

年轻军官小赵从不打游戏,也很少发微信朋友圈,但他在业余时间经常沉浸在手机上刷各种各样的娱乐短视频,也会为微信朋友圈里“别人精彩的生活”点赞评论。

“教导员,我是独生子,部队离家非常远,父母希望我复员回家。”一次聊天,小赵表明了退役的想法。

“小赵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工资都用来自己消费了,他的退役理由是真的吗?”带着疑虑,综合家庭联系、日常表现等多方面信息,王教导员发现小赵是不满足现有的物质生活,和朋友约好退伍“创业”。

心病还要心药医,思想上抛锚是通过网络诱发的教育问题,但根子在人、在心。

王教导员将小赵推荐进旅荣誉室改陈布展专班,整理70多年前单位老前辈们在战斗中取得“15∶0”辉煌战绩的珍贵历史资料。

“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我才明白军人的价值所在。”小赵深受震撼,在中队组织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上,他对自己过往的思想历程进行了反思。回到业务工作中,小赵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休息时间设计制作了故障登记、任务模拟等多个工具软件,提高了大队整体保障管理水平和故障维修效率。

短视频“短”的是观看时间,却延展了教育时长

网络短视频看似很短,其实很“长”。等下士周愿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晚了。

那天,保障工作很辛苦。晚上休息时,周愿计划上网休闲一会儿,然后再给家里打个电话,结束后还可以把自己负责的库房登记整理一下。

网络上娱乐视频、搞笑段子内容丰富,让周愿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刷。当熄灯哨响起时,周愿才想起来忘了给家里打电话,库房登记也没顾得上整理。他猛然发现,这一晚上除了刷视频竟什么也没干。

同一天晚上,隔壁的闫泽栋也在刷短视频。他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骆驼祥子虽然很平凡,但是不甘平庸,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闫泽栋在网络平台上关注了一些“名著快读”的短视频博主,利用休息的零散时间“视阅”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一段时间以来,他已经粗略地“啃”完了十几本名著。

短视频不长,多了能在悄然间耗去一个晚上时间;短视频不短,因为它能留足闫泽栋“读”完一本名著的时间。

“短视频在官兵中很流行,其作用有好有坏,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运用有利优势,扬长避短发挥教育作用。”该旅宣传科章科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该旅机关引导大家开展短视频学习,并提出注重两个问题:

学什么?学理论、学精神、学知识,学有用之技、强打赢之能。

怎么学?每一个党支部都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自从短视频进入某分队刘排长的生活后,改变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显现。

读军校时,刘排长就对党史军史很感兴趣,毕业后单位工作节奏很快,很难抽出大块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久而久之这一爱好也被搁置一旁。短视频的兴起,让他再次找到了学习“窗口”。

作为学习小组组长,刘排长带着小组成员严格遴选,将内容凝练精干、语言风趣幽默、解读启发思考的优质短视频推荐给官兵,让大家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官兵们称其为有益身心的知识“零食”——虽然取代不了“正餐”,但“解馋”,而且“有营养”。

网络上的语言更贴近官兵,更易于被官兵接受。施教者通过官兵分享体会的过程,进入兵的思维、兵的视野,利于提高教育针对性。他们依托“品故事·话思想”群众性自我教育,鼓励普通官兵走上讲台,分享短视频学习体会,让受教者转变为施教者,通过施教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受教效果。

在某连的课堂上,上等兵吴嘉倬运用一部预防诈骗短视频,结合军人身份特点和单位工作实际,给官兵们详细介绍常见的电信诈骗套路和防骗方法。

在某连学习室内,官兵们面对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党史动漫《血与火》。二级上士刘光平时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网络短视频资源,将党史军史以动画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大家,使年轻官兵更易接受,也能学得更多。

短视频“短”的是观看时间,却延展了教育时长,给政治教育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短在于精,短重于能。以归正思想认识、拓宽知识层面、教授实用技能、弘扬正面能量为主的短视频,应该大大方方地走上教育案头。”章科长很清楚,如何让官兵兴趣与短视频的结合点都落到激发强军正能量上——顺应中强引导、点滴中见细节、无声中润心田,在“零存整取”中实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提质增效。

归正价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确方式

“新时代的‘王海大队’出圈了!”教育课堂上,列兵陈效宇登台为官兵讲述该旅“王海大队”练兵备战的故事。前不久,媒体上集中宣传推出该大队先进事迹,让这个英雄群体再次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

空军“王海大队”编队协同训练。师勇进 摄

虽然此时已是“王海大队”的铁杆粉丝,刚下连队时,陈效宇却不太了解大队的历史。

那时,陈效宇是远近闻名的“追星”一族,把关注的“流量”都给了网络明星,个人训练状态始终不温不火,还在连队官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指导员找到陈效宇一遍遍谈心教育,陈效宇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激发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陈效宇振振有词,让指导员一度犯了愁。更犯愁的是,陈效宇的想法在年轻官兵中占有不小市场。

“为什么不能追身边练兵备战之星,追技术攻关创新之星,追矢志强军励志之星?”在该旅一次政治干部集训上,旅领导提醒大家着力打造官兵身边的“胜战明星”,归正价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确方式。

“我们注重发挥‘王海大队’这个群体的示范效应,引导官兵追身边的‘明星’。”前不久,“王海大队”首任政委徐树年给官兵发来寄语视频,某场站政治工作处领导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次走心的“明星”面对面活动。

“看着已过百岁的徐老在屏幕中给我们讲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大队’的英雄故事,感觉‘明星’就在眼前。”那一刻,陈效宇被“圈粉”了。

无独有偶。去年9月,抗美援朝老兵王道增回军事博物馆看望“老战友”米格-15战机时,该旅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前往陪同。当王老眼含热泪说“请你代我向‘王海大队’的英雄们致敬”,让众多官兵“破防”了,他和空战英雄王海并肩战斗的故事在官兵心中变得鲜活而生动。

他们一步步打造融媒体中心,为“追星计划”提供后台支撑;围绕部队阶段任务、基层官兵动态、战斗精神激励等方面选题策划,充分挖掘官兵在文艺表演、视频制作、演讲口才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自行制作《虎威苍穹》《何以制胜》《致敬英雄》等10余部短视频,受到官兵欢迎。

短视频中,飞行员李德兵“我们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一口气”的铿锵回应,飞行员杨俊成“我们‘王海大队’永远没有孬种”的铮铮誓言,成了官兵中广为流传的“金句”。大家纷纷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练兵备战积极性更加高涨。

英雄传人亦英雄,流量就应该留给身边最亮的星。近年来,该旅注重通过身边“胜战明星”为榜样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感召官兵一心谋战务战、开拓创新,在大项演训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在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不少经验做法在空军推广实施。今年1月,该旅被空军表彰为“空天先锋”。(黄昆仑 向黎鸣 丁文骏 汪玉珅)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