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 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04 15:46:29 来源: sp20240604

  “总书记给俺们回信了!乡亲们奔走相告。守护长城,就像守护家一样,俺们要把接力棒一辈一辈传下去!”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民梅景田兴奋地说。

  数十年来,石峡村村民们自发参与长城保护工作。近年来,村子依托长城资源发展民宿产业,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深刻指出。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瞩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使命担当。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今年“五一”假期,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河南安阳殷墟,洹河蜿蜒,甲骨呈奇。开放不久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中,23辆出土马车再现3000多年前的“有车邻邻”“萧萧马鸣”,110余片刻辞甲骨传递着卜辞中蕴藏的珍贵历史信息……观众们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豪。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点明此行深意:“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站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我们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答案愈加清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岳麓书院讲堂前的“实事求是”匾额绽放出时代光芒,也折射出党的思想路线与千年学府的思想渊源。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望着“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从“宅兹中国”的文化根基,到“何以中国”的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而言,缘何发轫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能在东方热土展现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

  习近平总书记用博古通今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结合”,不是“硬凑”,也并非“移植”或“嫁接”。

  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马克思进文庙》,以戏剧化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

  马克思也对孔子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山东曲阜,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前,总书记驻足凝视。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年伊始,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既汲取千年文脉精髓,又彰显现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赋予生生不息的力量。

  河北阜平,地处太行山区。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十年间,曾经的“贫中之贫”成为黄土生金之地。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价值理念相通。2021年,我们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在社会主义中国超越梦想、照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将其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在陕北深感民瘼,沉吟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正定骑车下乡,体悟郑板桥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北京夙兴夜寐,多次引用《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借《警世通言》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引《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敲响从严治党警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其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4次专题座谈会。

  为守护一江澄碧,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如今,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不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植根的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沅芷澧兰,弦歌悠扬。湖南常德河街古香古色,“钵子宴”“擂茶百碟宴”……游客排队品尝当地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常德接待游客164.83万人次,同比增长62.19%;实现营业收入14.57亿元,同比增长42.01%。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胸怀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蕴含“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智慧;统筹发展与安全,彰显“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当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再现舟楫如织、桨声灯影的历史场景;当“北斗”闪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科技创新将古老传说变成现实;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法国爱丽舍宫肖像厅。

  “这是我要送你的一些图书,都是中国翻译的法国小说,中文的法国小说。”这份书单,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前夕提出的。

  以书会友,以文载道。5年前在法国尼斯,马克龙总统送给习近平主席一本1688年的《论语导读》法文手抄本;在豫园茶叙,习近平主席回赠马克龙总统一本1899年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首版中译本。此次巴黎再相聚,两国元首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书礼”。

  互赠的礼物中,还有两本学习语言的“钥匙”——词典。习近平主席送的,是一本1963年版的《简明法汉词典》;马克龙总统送的,是一本1742年出版的《汉法词典》。

  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当外交遇上书香,不仅蕴含着尊重与理解,也有“从彼此文化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的互鉴之力。

  民心相通,文化搭桥。2023年初,习近平主席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如今,中文已被纳入匈牙利的国民教育体系,方方正正的汉字被更多匈牙利人熟悉和喜爱。舒尤克总统说:“匈牙利约有2500名中国留学生,虽然从中国角度看并不多,但从匈牙利千万人口的角度看,这个数量是相当大的成就。”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第二个结合”通过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

  “结合”,继承和发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

  2015年9月2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伴随着密集的快门声,习近平主席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一块红绸布缓缓拉下。龙饰、象首、凤鸟、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国礼“和平尊”展现在人们面前。

  “‘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这也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习近平主席指出。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

  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开启“凿空之旅”,出使西域,用“驼队和善意”写下东西方互利合作的篇章;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用“宝船和友谊”留下中外和平友好的佳话……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相结合,提出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

  传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情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

  中华民族的昨天和前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结合”,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千年古都西安举行。文艺演出的尾声,中国同中亚五国歌手齐声高唱《美美与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同中亚五国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地貌,却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发展出延续千年的深厚友谊,给人以深刻启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向世界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

  “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启迪。

  连续7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多次写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带动多个领域的全球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2023年金秋十月,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您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5000多年传统文化,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机遇,智方高度评价并将继续积极参与。”会谈中,智利总统博里奇对习近平主席说。

  10年多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从梦想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个个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光芒的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正是因其胸襟、格局、担当之大,而更加凸显时代价值、世界价值。

  ***  ***

  历史照亮未来。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

  征程未有穷期。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神州大地,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和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思想之光,必将照亮前行之路;必由之路,必将创造更大辉煌。

  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必将在继承历史中创造新的历史、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2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