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菜园子” 拎稳“菜篮子”

发布时间:2024-06-04 18:35:51 来源: sp20240604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王家下河社区花椒山生态基地,村民采收成熟的黄瓜、西红柿。   张 鹰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菜篮子”连着城乡两头,关系民生。我国1988年启动“菜篮子”工程,2017年建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制度。总体上看,各地认真落实市长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高质量发展,“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较好保障了市场稳定安全供给,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生产端——

  优品种、强基地,“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人日常的菜篮子里,辣椒少不了。湖南省长沙市各地的菜园子里,辣椒育种能力、种植水平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芦江社区的辣椒种植基地,植株长势喜人,辣椒挂满枝头。“早熟,品质优良,口感软糯香辣,这是我们主推的品种。”金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莎给记者算了笔细账,“长研青香辣椒赶早一周上市,不仅饱了消费者口福,还实现了效益增长,预计每亩产值可达2万元。”

  眼下,青香辣椒正迎来采收旺季。“好辣椒是种出来的。在种植过程中,注重土壤的保养,使用有机肥,通过科学灌溉和巧妙施肥,辣椒吃饱喝足长得壮,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高。”彭莎说,基地产的辣椒,凭借优良的品质、鲜香的口感不仅在长沙畅销,为多家餐饮门店供货,还通过电商平台销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一碗辣椒炒肉,满是小时候的味道。4月就能吃到本地辣椒,真过瘾。”市民李海珍是种植基地的回头客。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年4到5月,本地蔬菜青黄不接,菜价时有波动。现在,市场里的蔬菜琳琅满目,一年四季不断档,选择越来越多,不光新鲜,价格还很友好。”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田间的美味、餐桌的丰盈,得益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建文说,目前长沙已建设蔬菜稳产保供基地119个,水产品稳产保供基地55个,“菜篮子”产品年交易量达1200万吨。新品种培育、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种植齐发力,近年来筛选出软皮辣椒等20个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优质辣椒越冬生产等13项新技术,让市民“菜篮子”价稳物丰。

  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是贵阳市重点打造的蔬菜专业村之一,也是全市莲花白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庄。村民朱明德招呼10多名工人将育好的莲花白菜苗移栽到自己的100多亩种植基地上。“抓时间就是抓产量,早点育苗移栽,7、8月份还能再种第二季。”朱明德说。

  在老厂村,像朱明德一样种植上百亩的大户有20多户,今年全村预计种植莲花白接近4000亩。看着忙碌的菜农,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块贫瘠地。“这里平均海拔1400米,专家来会诊说,只适合种耐寒的白菜、包菜。”老厂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小红说,经过试种试验,发现莲花白储存容易,投入产出比大,乡亲们将莲花白种植作为首选,打造全县的莲花白种植基地,夏秋冷凉蔬菜成了村里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守好群众“菜篮子”,关键在于建好“菜园子”。近两年来,贵阳市连续实施了2个10万亩蔬菜示范基地提升项目,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打造161个蔬菜种植专业村,持续提升全市蔬菜生产和保供能力。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骁介绍:“今年全市将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13万亩、产量力争达到348万吨,食用菌完成种植3亿棒、产量预计10.5万吨,进一步保障市场供应,拎稳‘菜篮子’。”

  “近年来,我国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价格波动基本正常。”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介绍,“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多数“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产品生产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花色品种更加多样,区域间、季节间的生产波动进一步缩小,市场均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据统计,2022年全国蔬菜产量约8亿吨、水果产量3.13亿吨、肉类产量9328万吨、水产品产量6866万吨、奶类产量4027万吨、禽蛋产量3456万吨,合计产量约13.5亿吨。

  看流通端——

  大市场多元化、多主体、多形式,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更顺畅

  “我们的双泉蜜薯含糖量高,软糯香甜。刚起步时销售渠道有限,蜜薯一度销路不太好。”济南好运泉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健说,一筹莫展之际,济南市“菜篮子”工程产销联盟伸出援手,通过“菜篮子”直通车送进社区,蜜薯一下由“滞销”变成“畅销”。“我们成功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为市民带来新鲜、健康的农产品,实现产销双赢。”

  近年来,为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济南市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先后遴选120家市优质农产品企业获得品牌授权,授权产品361款,莱芜生姜、章丘大葱等优质农产品,多次搭乘“菜篮子”直通车进社区,零距离展销、面对面推介,实现助农惠民的产销对接,完成原产地“最初一公里”和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连接。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大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参加农社、农超、农校对接等多种类型的产销对接活动,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能够缓解产品季节集中上市与长期需求的矛盾,对于促进“菜篮子”产品流通至关重要。青岛优化“菜篮子”产品保供机制,把274个农产品生产主体、223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纳入应急保供范围。

  青岛锐阳蒜薹专业合作社就是受益者之一。“参与项目建设后,每年可冷藏保鲜蔬菜1000吨,经过保鲜后产品品质提升,错峰售卖价格平均高于收获期市场价格0.6元/千克,年均可实现销售增收60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吕仁智说。

  在广东省广州市,批发市场承担着超七成的“菜篮子”产品流通。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里人声鼎沸,满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近40个国家进口水果的运输车,全天候有序排队入场。

  “推动老市场焕发新活力,做好传统农批市场规划升级、新旧业态有效衔接,让‘菜篮子’直通‘菜盘子’。”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灿江说,批发市场依托国家及省市支持,投资近8亿元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检测中心、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和流通运营效率。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32个“菜篮子”专业市场,以果蔬和综合类市场为主,建有“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超1万个,实现村社全覆盖。

  雷刘功介绍,目前我国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菜篮子”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多元化、多主体、多形式开放竞争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看管理端——

  绿色种植、全程监管,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既要吃得新鲜,还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蔬菜种植面积4000余亩,是长沙市重要的“菜篮子”。这里是万亩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汇集着1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天蔬菜运转量达数十吨。

  “我们这里的蔬菜,一年四季不断档,田间随时可见菜农忙碌的身影。”沙龙村党支部书记罗平春介绍,湘鑫丰菜心是村里新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认证绿色食品,种植周期32天,每年可种八季,绿色种植,品质优良。

  来到新丰蔬菜基地,一箱箱打包好的菜心正在装车,准备发往长沙海吉星市场。“包装上有二维码,手机一扫,采摘日期、基地信息、农残检测结果一目了然。”新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福初介绍,为了发展绿色种植,合作社采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控排控污保护水质、生物技术杀虫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蔬菜绿色安全。另外,基地还设有专门的农残检测室,每批蔬菜要经自检、镇农办复检,合格后方可采摘对外销售。

  “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重庆市民友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蔬菜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摘黄瓜。掀开胶帘,跨过门槛,黄瓜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茂盛的绿叶下,一根根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重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工作人员舒念辉、王红带着农药残留快检设备正随机选定黄瓜开展检测。

  “天气热了,蔬菜销售走旺。这段时间合作社的蔬菜一直供不应求,乡亲们忙着采收、装箱送往城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说话间,舒念辉和王红在蔬菜大棚内收集好黄瓜样本,做好信息登记,将样品称重、切段、捣碎……完成制样过程后,将制备样品转入前处理、上机检测分析、数据处理,不到20分钟,高风险农药残留指标快速检测完成。

  “我们的执法检测都是选择在装车之前。像这家合作社的蔬菜,除了接受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外,每个批次上市产品还要求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通过自控自检、委托检测等方式确保质量安全,合格了才能进入市场。”舒念辉介绍。

  据了解,2023年以来,重庆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5.47万批次、合格率达99.28%。2023年,全市注册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生产经营主体达6958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

  “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农业农村部一方面从源头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提高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畜产品、生鲜乳、蔬菜等专项整治,加大违禁生产、经营、使用高毒农药等不法行为打击力度,着力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中有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1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